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9节(1 / 2)





  第19章

  方立新和徐婷婷的离婚办的非常利索,方家急着摆脱拎不清的亲家,徐家急着想要方立新的工作。

  棉纺厂的厂长宋成容劝过两家人,奈何两家吃了秤砣铁了心,一定要离。便在棉纺厂厂长和副厂长的见证下,签了离婚协议,表明以后婚嫁各不相干,再无瓜葛。另外,方三山还要求徐家写了收据,表明收到了自行车、缝纫机和一份工作,两家钱财两清。接着带着方立新和徐婷婷去革委会领了离婚证。

  回到家里,方立安接过新出炉的离婚证看的稀奇,脑子里突然闪过一道光,跳起来叫道:“糟糕!大哥,大嫂会不会怀孕了?万一过两天她……”

  方立新给她吓了一跳,还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,红着脸跟她说:“不会的,她回娘家前面几天来那个了,后来就……”想到面前的小妹才十几岁,赶紧刹住,向她摆手,“大哥说不会就不会,你放心好了,去看书去,别瞎操心。”说完自己也蒙头学习去了,如今没了工作,要比以前更用功才行。以前是为了和徐婷婷考到同一所学校,现在是为了努力不成为家里的负担。

  之后,家里很快恢复了正常,方立业搬去了大哥的房间,跟大哥一起住,整个人兴奋的不得了。

  许巧梅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,同事们得知她家大儿子离了婚,没了工作,跟两个妹妹一起在家里峁足了劲学习,都十分同情。

  倒是没人说方立新不好,大伙儿都是看着他长大的,勤劳能干、艰苦朴素的小伙子能差到哪儿去。再说方三山两口子在厂里二十多年了,从没跟人闹过矛盾红过眼,这事儿肯定是他那亲家有问题。

  如今孩子们都长大了,不像当年带口剩饭剩菜就能喂饱了,许巧梅每天往食堂交四个成年人的粮票,然后早早地打好饭菜,让方三山下班后拎回去。她自己等忙完了在食堂吃点剩下的就糊弄过去了。

  火柴盒也不糊了,一心给几个孩子打理好生活,让他们专心学习,备战高考。

  方立新比从前刻苦多了,每天五点钟起床,晚上十点钟准时睡觉,让方立安莫名产生了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,好像看到了上辈子高考前的自己。

  时间飞逝,兄妹三人一起拼搏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……

  一九七七年冬天,全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。

  本次高考文科考试科目是政治、语文、数学、史地,理科考试科目是政治、语文、数学、理化,报考外语专业的人需要加试外语。由省、市、自治区拟题,县(区)统一组织考试。方家兄妹三人都报的理科。

  当大家考完从考场出来了,方立安终于后知后觉地迎来了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的感觉。对于经历过后世魔鬼训练的她来说,这次考试非常简单轻松,只要拿出认真严谨的态度,就绝对没问题。

  她发现那些和她一起从考场里出来的考生,个个都很平静,看不出是喜悦还是遗憾,好像刚刚只是完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。

  方立安猜想,大家可能都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人和人之间拉开差距的分水岭,是未来不同命运的岔路口。

  方立平考完试感觉也挺不错,只有方立新在两个妹妹面前有点虚。她们不想给大哥太大压力,只是一个劲地安慰他,反正半年后又可以报考了。

  印象中,一九七八年大概会有六百多万人报考,比今年还要多,最终录取四十万人左右,想要考上会比今年难上许多。

  七七级学生七八年春天入学,七八级学生秋天入学,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。

  回想当初给自己定下的第一个长期目标——参加高考,成为大学生一枚,已基本实现了。

  那接下来呢?大学期间又该有什么样的目标规划呢?方立安并不着急,因为接下来一个月会很空闲。

  填报志愿的时候,三人一起报了首都大学,方立安报的物理系,方立平报的化学系,方立新报的生命科学专业并且服从调剂。这是他爸妈要求的,希望他争取和两个妹妹一个学校,专业方面以后可以再申请调整,第二志愿报了首都的其他学校。

  方立新当然没意见,作为哥哥,他巴不得能在异乡照顾妹妹。

  没多久分数下来了,方立安考了381,位居全省第一,方立平考了367,位列全省第三,方立新考了332。他的分数虽比不上两个妹妹,但在周围众多参加高考的考生中也是非常高的。

  消息传出,整个机械厂都要沸腾了,纷纷恭喜方三山和许巧梅,家里一下子出了三个大学生,把他俩忙的晕头转向。

  接着,有省里报社下来采访,直接找到机械厂,厂长陪着一起接待。再然后就是市里、县里、教育局、报社等等,一波接着一波,把方家人累的七死八活。

  让方立安不禁想到一句话——人怕出名猪怕壮,早知道就该悠着点考。

  经常还有陌生人慕名而来,想让夫妻两传授下经验,怎么能培养出这么多大学生。这可把方三山和许巧梅难住了,他俩只有养孩子的经验,哪有培养大学生的经验。只能实话实说,两个闺女都爱学习,有空就看书,跟他俩没啥关系。儿子虽然淘气,贪玩,不爱学习,但闺女会带着他一起学。

  录取通知书赶在年前下来的,三人都是首都大学,方立平和方立安就是录的填报的专业,方立新录的是计算机专业。

  在这个年代,文史哲、数学、物理等基础学科属于热门专业,像计算机属于那种大多数人听都没听说过的。

  方立安觉得方立新真是上天的宠儿,当初要下乡时,在厂里找到了工作;婚姻出现问题时,爸爸帮他及时止损;分数考的勉强时,被调剂到未来三四十年里最火的专业……当然,最厉害的是投胎成她的哥哥……

  第20章

  一九七七年腊月二十八,方三山一家收拾好东西回老家小阳村过年。他家出了三个大学生的事情早就传遍了十里八乡。这几天隔三差五地就有到县城办事的乡亲们前来道喜。他爹还托人带口信,让他务必要带孩子们回小阳村过年。

  小阳村也有人参加高考,但大多数都是知青,据说整个朝阳公社四十多个人只考上了两个,一个是本省的师范大学,另一个是某个大专院校。

  虽然方家的三个孩子是城里人,但他们的根都在小阳村,所以村里人俱是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。

  方立新三人从腊月二十八到大年初五,每天都被热情的乡亲们包围,大人们是围着夸,小孩子是围着问,从早到晚都不得闲。

  终于到了初六,一家人踏上回家的路,迎来了短暂的清静。

  说短暂是因为真短暂,回到机械厂筒子楼,方家又热闹起来。迎来送往,什么人都有,最夸张的是来给方立新和方立平说媒的。

  当然,不管说的什么人,方三山和许巧梅都一律拒绝,理由是现成的,孩子们都要去上学,学习为重,不能分心。

  有的人理解,觉得读大学也不能放松,学习肯定更加紧张;也有的人不能理解,说方家人飘了,一家子大学生,眼光高了,肯定瞧不上谁家的谁谁谁。

  不管别人怎么说,日子总是自己过的,谁都没有把这些事放在心上。大家从方立新之前失败的婚姻上总结出一个经验,那就是婚姻不能仓促,要看准了才能下手,所以没人会因为谈对象的事情着急。

  徐家的人当然也听说了方家出了三个大学生的事,有人背地里嘲笑他家捡了芝麻丢了西瓜,为了个工作就抛弃了这么厉害的亲家,还丢了个大学生。

  徐家倒是无所谓,大学生怎么了?大学生毕业了还不得工作吗?现在他们家就有一份工作,他们家光伟还可以多拿四年的工资呢!那些说酸话的肯定都是嫉妒。

  徐家今年也是三个人参加高考,只不过一个都没考上。在开学前,徐婷婷还上门找过方立新,结果被方立安轰了出去,气得她咬碎一口银牙。

  其实方立新对徐婷婷的感情早在高考前的紧张复习中消磨殆尽。在这个年代,就算是自由恋爱结婚的,感情也未必有多深,因为深刻的感情很大一部分是在长久的生活中积累出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