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09节(1 / 2)





  皇后惊心之余,又是愤怒,又是绝望,惊急之下,撑着起身,命人快去请赵芳敬前来。

  不料小太监还未去传信,外头先禀报说贵妃到了。

  张皇后脸色一变,咬牙道:“挡住她,本宫不见她。”

  谁知话音未落,就听见王贵妃笑道:“妹妹惦记着皇后娘娘的病,所以特来探望,怎么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呢?岂不是辜负了妹妹一片心意?”

  说话间,果然见王贵妃艳光四射的走进殿内。

  张皇后瞥见她满脸刺眼的炫耀自得,一口气在胸口徘徊,差点上不来。

  “你……能有什么心意,”如今情形不言自明,张皇后也不再遮掩,冷笑道:“你现在只怕巴不得本宫就病死过去吧。你趁早给本宫离了这儿!”

  贵妃满面诧异,道:“娘娘说的什么话,难道妹妹我是落井下石的人吗?而且显示宁王造反,又是晋王帮着他沆瀣一气……我心里也吓得不敢相信,知道娘娘也受不了,所以才来探望,想要让娘娘放宽心……”

  皇后听了这两句,气的喘不过气来:“你、你闭嘴,你哪里知道晋王跟宁王沆瀣一气?别在这里瞎说!”

  贵妃说道:“我隐约听乾清宫里流传出来的,难道皇上不是这样想的吗?”

  张皇后眼前一黑,心已经缩成一团。

  贵妃快意,却体贴地说道:“你们快扶着皇后,给她顺一顺气,看她脸色很不对……唉!原先我觉着宁王是个很有抱负之人,晋王殿下看着也很好,哪成想知人知面不知心呢?唉!要是我的儿子也这样,我想必比娘娘还气的厉害呢!”

  皇后早就知道王贵妃是特意来气自己的,好不容易才镇定下来,她暗中紧紧握拳,冷道:“你敢再说一句,就休怪本宫不客气了。”

  贵妃笑容一僵:“娘娘……”

  皇后逼视着她,说道:“你别忘了本宫还是皇后,要处置你也是理所应当的。你可不要以为本宫不敢!”

  王贵妃对上她通红狠厉的眼神,倒是有些忌惮,便不再放肆,只叹息道:“可真是好心没好报,既然如此,臣妾不说了就是了,那就请娘娘好生养病就是了。”

  她向着皇后挑唇一笑:“咱们走吧。”转身带了宫女太监们离去了。

  等到王贵妃去后,张皇后才气喘吁吁地跌在榻上,半天缓不过来。

  等终于缓和几分后,皇后问道:“如何楚王还没有来?”

  宝莲答应着,又命去催。如此又过一刻钟,才见小太监陪着赵芳敬从外而来。

  皇后正勉强喝了半碗汤药,见赵芳敬行礼,她便直接说道:“本宫听说,十三爷跟皇上提议要立太子吗?”

  赵芳敬道:“是。”

  皇后道:“是谁?”

  “是四殿下尚奕。”

  “好啊,”皇后早就知道答案,听他如此回答,索性笑道:“曦儿生死不知,楚王在这个时候提议立太子,这不是落井下石趁人之危吗?”

  “我并不是针对曦儿,只不过娘娘该知道如今的局势,虽然皇兄器重我,但是我越是出头,外头那些流言蜚语就越多,对于朝臣跟百姓们而言,岂不是正跟宁王的檄文不谋而合了?所以出于这个考虑,我才想着让皇兄尽快立太子,不过是为了安稳人心而已。”

  皇后张了张嘴:“什么安稳人心,不立太子难道京城里还会有人造反吗?十三弟你什么时候变成一个畏惧人言的了?你从小到现在所做的般般件件,哪一件事不是惊世骇俗的?如今还怕这点儿?”

  赵芳敬顿了顿:“我虽不怕,只是担心别人对朝廷有些误解,毕竟皇兄病着,外头的人给宁王蛊惑,还以为我已经是‘挟天子以令诸侯’,先前南边之战屡屡失利,我想或许也跟将士的心不稳有关。可惜先前居然放了曦儿去了,若他留下,自然是他的太子位。”

  皇后也后悔的肠子发青,谁叫自己低估了宁王的偏执野望呢?他自己走上死路不说,居然还带累兄弟,若说皇后之前还有一丝母子怜恤之情,如今却已经给强烈的痛恨取而代之了。

  皇后的声音温和下来:“十三弟,先前都说曦儿是最像你的,我也知道你心里最疼他,既然如此,何必要急着让皇上立太子,为什么不给曦儿留个机会呢?难道你不觉着……曦儿比尚奕更合适吗?”

  赵芳敬为难:“话虽如此,可曦儿如今在宁王阵中……实在是鞭长莫及。”

  皇后想到贵妃方才趾高气扬的样子,如何能够让王贵妃心想事成,便咬牙切齿地道:“退一万步说,就算要立太子,也不能使尚奕!”

  赵芳敬一怔:“可是……”赵崇之前给皇帝贬黜京城,五皇子又是个药罐子,八皇子年纪尚小,都不做考虑,七皇子赵能性情鲁莽直率,也不像是堪为太子的,当下只道:“可臣弟已经将此事禀明了皇上,皇上说会考量,如何决断且看皇上的意思罢了。”

  皇后拧眉忖度半晌,说道:“皇上若是中意尚奕,自然会对你的提议从善如流,可这次却没有立刻答应,可见皇上也并不十分满意。”

  此刻张皇后突然聪明起来,她心头极快地想了想,道:“十三弟,皇室不幸,出了宁王那个畜生,倒也罢了,如今皇上病倒,朝中全靠你独撑大局,你本就劳苦功高,且你又毫无私心,只为朝廷大局而已。何必在意一些小小流言?”

  皇后安抚般说了这句,又道:“你不用担心,我有一个法子,兴许可以让民心安稳,朝臣也心悦诚服。”

  两日后,内阁便接到了几位大臣们的奏表,其中便有定国公跟几位举足轻重的公侯。

  又一日,皇帝下旨,竟是封了楚王赵芳敬为监国。

  诏书一下,群臣们在愕然之余,却又觉着此事顺理成章,居然鲜少有提出异议的,反而尽数恭喜赵芳敬。

  毕竟在这些日子里,赵芳敬的所作所为,但凡有眼睛心计的都十分清楚,所谓“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”,楚王殿下可谓是皇族之中的一股令人信服的清流了。

  群臣先前自然也听说了赵芳敬建议皇帝先立太子的提议,也知道楚王的苦心。

  毕竟赵芳敬虽然能干,可毕竟名不正言不顺,做的再好,终究欠缺一份正统。

  如今皇上在这种情形下封他为“监国”,自然显示了极大的信任,且也像是反击了宁王那份檄文的种种猜忌之语。

  这份自信大度,反而比仓促中被逼立太子要高明多了。

  王贵妃本正高高兴兴地等着册封太子,可突然又无后续了,贵妃意外之余,也想通了其中的蹊跷。

  贵妃自觉功亏一篑,一时在宫中大发脾气。

  可相对于王贵妃的暴怒,赵尚奕却反而松了口气。

  尚奕甚至劝说贵妃:“母妃不必惊恼,其实父皇本心也并不看好儿臣,父皇所喜的是三哥。纵然仓促中立儿臣为太子,以后如何还说不定,儿臣自觉这立太子非但不是什么好事,反而可能惹祸上身。”

  贵妃却并不喜欢听这种话:“你胡说,你父皇偏爱自然是有的,但是你哪里不如晋王?只要你成了太子,自然可以做一番事业给你父皇看看,不愁他不喜欢你,何况……”